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词 ●○●○●●○●○●○●○●○●○●○○○●●● 秋意渐浓,漫步校园,蓦然发现"残花"的灿烂,静心观赏,别有一番韵味。
不禁吟出了.文/春华秋实 李杜诗篇万口传,至今已觉不新鲜。
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
--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 千古绝唱,是李后主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”的诗句,是怀念佳人的命运,亦是感叹国家的现状。
然而三十载过后,文学上便再也没有这样的作品了!我们在欣赏他们的同时,更要思考: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?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所致。
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,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、朋党相争等诸多弊端日益严重;加之黄巢起义,使得民生凋敝,阶级矛盾激化,终于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。
由此可见,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,既有它积极的方面,又存在着消极的影响。
对待历史遗产,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批判继承,古为今用。
那些被称为经典名著的书籍,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讲,都堪称完美。
比如说四大名著吧:《西游记》写神话故事;《水浒传》描绘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;《三国演义》刻画了众多谋士武将的智慧与勇敢…每部小说都蕴含着深厚的道理,让读者受到启迪,获得教育。
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过的:“倘若只看一点,即以为是,那是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学者的。
”阅读经典名著,最忌囫囵吞枣,不求甚解。
只有仔细揣摩,反复研究,边分析边评价,才能真正吸收到书中的精华,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。